在市场下调2024年增长目标的情况下,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又该走向何方?

  财政部数据显示,2023年前11个月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万亿元,同比增长7.9%,符合预期,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.84万亿元,同比增长8.7%,31个省份收入普遍实现增长。

  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了解到,围绕居民消费升级,财政部正在进一步研究鼓励和引导消费的财税政策,着力提升消费能力、优化消费环境、培育新型消费。

  2023年以来,各地财政部门也出台多项举措大力提振消费。在北京,通过优化发放观影补贴、京郊住宿和京彩绿色消费券等,财政部门支持当地开展多项消费季活动,促进“商文旅体”消费融合发展。

  山东省则发放汽车消费券2亿元,同时省级还安排资金2000万元,对汽车展销活动参展企业给予补贴,这带热了汽车消费市场。

  在各项举措刺激下,2023年消费也在稳步恢复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1—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.2%,1—11月份,商品零售380460亿元,同比增长5.9%。在消费回暖的过程中,金银珠宝与服装、鞋帽等纺织类产品零售额增速分别达11.9%、11.5%,涨幅位居商品零售品类中的前两位。

 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,当前促进居民消费持续向好的前提首先是要稳定居民收入预期,从目前数据看,2023年财产性收入成为约束居民收入增长的主因。

  根据高瑞东团队的调研,2023年前三季度,居民财产性净收入增长3.7%,而同期转移净收入、工资性收入、经营净收入分别增长5.8%、6.8%、6.7%。由于住房是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构成,稳定住房类资产价格对于提振居民消费信心至关重要。

  对此,高瑞东建议,财政可以通过优化现有税率机制,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费负担,这会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结构,促进共同富裕。

  然而,相比2023年的经济增速,市场对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有所下调,尽管大水漫溉式的政策刺激曾被投资者所期待,但短暂的流动性风险缓解背后,稳增长预期似乎并不明朗。

  高瑞东认为,2024年要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,需要从三个维度发力:一是要保持居民消费潜力继续释放,从而提升对经济的支撑作用;二是制造业和基建投资要保持一定的扩张;三是外需出口不能对经济带来太大拖累。

  数据显示, 2023年前11个月,全国投资增长2.9%,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.3%,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.8%,对投资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。然而,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,民间投资下降0.5%。

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(以下简称“国家发展改革委”)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表示,2024年投资工作将围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、乡村振兴、新型城镇化、科教兴国等战略实施,合理把握投资方向,科学开展项目决策,确保投资形成高质量供给。同时,聚焦高质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,加强用地、环评、用能等要素保障,加快推进项目建设,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。

  目前,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安排增发国债资金超过8000亿元,后续1万亿元国债也将陆续落实到具体项目。在此基础上,如何确保投资形成高质量供给,也值得更多关注。

  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“扩大有效益的投资”,为此,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,以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。

  一位财税人士表示,当前不能为了短期经济增长而去投资,“三驾马车”中投资与消费要形成有效衔接,因为消费能力的提升,需要增强居民收入和扩大就业,所以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是一个整体概念,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。

  在该人士看来,2023年制造业投资实现了较快增长,受中游设备制造业支撑,以及产业政策供给驱动影响,2024年政策支持力度的提升或将带动更多投资的形成。

  罗国三介绍,当前我国在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、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、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投资空间,存量和增量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,一系列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政策措施也在发力显效。